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看展 | “吉金华彩——湖北九连墩青铜器漆器展”开幕

2016-01-07 弘博网


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吉金华彩——湖北九连墩青铜器漆器展》于2015年12月29日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幕,至2016年3月29日结束。本次展览分为列鼎而食、楚风漆韵和金戈铁马三部分,精选了湖北九连墩战国楚墓中出土的93件套文物,以青铜器和漆器为主,涵盖了祭祀、生活、宴乐、军事等方面。《芈月传》的波澜壮阔至今让人意犹未尽,而今透过九连墩楚墓的特展,便可再度领略2000多年前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九连墩1、2号墓及车马坑俯瞰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礼乐制度,用来维系社会的等级;“戎”是军事征伐,即以暴力手段镇压邦国内外的动乱和反叛。礼乐和征伐互为补充,形成天下认同的“王道”。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楚人早先筚路蓝缕,发展成了“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万乘,骑万匹,粟支十年,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战国七雄之一。在礼制的规范和诸侯争霸的背景下,楚国的贵族墓葬体现出了“祀与戎”的特点,这其中,湖北枣阳九连墩1、2号楚墓就是典型的代表。

九连墩1、2号墓于2002年9月开始发掘,其中1号墓出土文物4000余件(套),2号墓出土随葬文物1000余件(套),属于楚国鼎盛时期的墓葬,是目前已发掘的楚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墓葬,被誉为“楚国贵族的地下宫殿”,楚文化之瑰丽,尽现于此。


列鼎而食


“列鼎”是指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在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用鼎制度最为盛行,“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楚尚周礼,其青铜礼器系统化的等级序列以及复古作风,说明楚系贵族不仅以周礼来规范内部秩序,而且对古礼保持着崇敬。楚国疆域内有极其丰富的铜矿、锡矿和铅矿资源,楚国高超的铸造艺术也谱写了中国青铜器新的篇章。鼎是古代的烹饪器,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后来,鼎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鼎乃古时国之大宝,唯有帝王诸侯才能用鼎,且多为祭祀之用,能列鼎而食,说明家族势力极大。七件一套组合(形制或大小相等,或次第减小)的鼎,礼称“大牢七鼎”,为诸侯及卿大夫常礼、大夫加礼时使用。在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中,有一种典型的焊接技术叫铸接法,即青铜器附件的主体部分的连接都是靠铜液的浇筑与凝结。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开始大量运用新的焊接方法,如钎(qiān)焊法,或称之为“镴(là)焊”,这也是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一大进步。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九连墩出土的青铜豆便主要采用了榫焊的钎焊方式。楚人广泛采用钎焊技术制作大量的青铜陪葬礼器,可以降低青铜器制作的难度和成本。作为浪漫主义文学发源地的楚国,人们对瑰丽之美、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追求似乎也更为强烈,这种审美要求自然会体现在青铜器的造型和表面的纹饰上。在“器以藏礼”的社会中,等级地位表现在物质上就是占有青铜礼乐器的多寡和大小。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直不停地向外扩充疆土,因此国势强盛、经济发达,更促进了国内青铜器的大量生产。这种需求必然促使青铜铸造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创新,甚至使楚国的青铜铸造技术成为中国青铜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第一展厅《列鼎而食》序厅部分(图中大鼎为展厅布置的道具,编钟为九连墩出土文物)
第一展厅《列鼎而食》展示情况
九连墩1号墓出土的编钟,包括了12件甬钟和22件钮钟
楚风漆韵
漆器遍布楚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奇异的造型、明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勾画出楚人热烈奔放的精神世界。想象与真实的交织、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是楚漆器最突出的特征,亦真亦幻,虚虚实实的艺术手法彰显出楚文化独有的气质。九连墩楚墓漆器是研究楚国漆器艺术和先秦时期楚人的精神状态、审美观念的珍贵材料,代表了楚国制漆业的最高水平。楚艺术源于商周艺术,在东周时期融合当地土著文化后,风格逐渐摆脱中原规整平实的作风,向诡谲阴柔、繁复绮丽发展。作风一般都流露出浓厚的巫风,超出常规,想象奇特,显得怪诞而又洒脱。楚人不把幻象与现实、心灵与物质区分开来,它们同出一元,都能归结于“道”。他们认为人、动植物、自然界之间是一个连续体,所谓“天人合一”不外如是。因而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这样的认识,不仅体现在《离骚》、《九歌》、《天问》这样千古传诵的浪漫主义不朽名篇上,更体现于我们所欣赏到的楚国漆器上,它们造型别致,纹饰多样,极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柔韧丰富的艺术张力,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名篇”。战国时代的贵族们,厌倦了笨重的青铜器,喜欢上了轻便美丽的漆器。楚国漆器制造的工艺独步天下,原因之一是漆树主要生长在南方,楚国得天独厚,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楚国贵族们对漆木器的喜爱到了情有独钟的地步,生活中每一处都离不开漆器,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家庭中可以看到各种漆器用品。与中原人崇拜龙不同,楚人崇拜凤凰。楚国的凤凰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最高贵、最有神性的动物,它象征着美和对世俗力量的超越。凤的形象在楚国的文物中得到了十分完美的体现,它所透露出来的柔美、神秘的浪漫主义艺术气息和中原地区所要表现的刚劲雄浑形成明显的对比。
第二展厅《楚风漆韵》展厅布置
九连墩出土漆器——龙耳漆方壶


漆木簋,2件均为1级文物
金戈铁马
战国时楚国甲兵为一时之盛。楚军放弃笨重的青铜铠甲,代之以皮质甲胄,“轻利僄速,卒如飘风”。楚人 “操吴戈被犀甲”,“带长剑挟秦弓”, 精于步战和野战,还发明了连弩。楚国先后灭南方六十二国,大致统一南方。九连墩出土的兵器、车马器,为我们勾勒出楚人气吞万里如虎的壮阔画卷。在楚国强势崛起的道路上,熊渠和他的臣民为楚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讨扬越,远征鄂国,攫取了长江中下游的铜矿。仰赖丰富的铜矿,楚国制造了锋利的武器,组建了精师锐勇,为楚国的强势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戟是由戈和矛组合而成的拥有锋刃的长兵器。前端类似矛的锋刃叫“刺”,与柄成横向的戈刃叫“援”或“枝”。有的戟锋刃为一体,也有刺和援完全分开的。戟自问世以来深得兵家赏识,几经演进后,它作为军队中的主要兵器,留下了不朽的战绩。战国时期,戟的多少成了衡量军队强与弱的标准,并且在步兵和骑兵中广泛使用。《战国策·赵策》中记载,毛遂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劝楚怀王联赵抗秦,他说:“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所谓“持戟百万”说明楚国当时有强大的军队,足以联合他国与秦国抗衡。据文献记载,除了日常交通,中国古代的马车多用于战斗之中。《司马法·严位》记载:“凡马车坚,甲兵利,轻乃重。”说的就是只要兵车坚固,甲胄兵器精良,虽是小部队也能起大部队的作用,可见马车在古代战场上的地位。战国时期列国相争,战车上往往坐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后来,战车日渐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到春秋时出现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对于马车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车马构件的数量种类繁多和制作精良上。
第三展厅《金戈铁马》展出的兵器

第三展厅《金戈铁马》展出的铠甲修复件和马车模型



结语

尊卑有序的礼器组合、赏心悦目的华彩漆器、气势恢宏的车马兵器,为我们打开深邃博大的楚文化的大门。经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华夏文明最终走向一统,形成了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主体的汉文化,而九连墩文物正是以道家文化为主体的楚文化的杰作。公元前223年,楚为秦所灭,然而楚文化的发展并未因此止步,西汉中期以后社会文化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是楚文化传统的演进和嬗变,可谓影响深远。

荆楚长歌,莅临岭南。“吉金华彩——湖北九连墩青铜器漆器展”为广州地区的观众带来一阵荆楚之风,一场来自楚国文化与南越风雅的对话正在上演。


(文章内容和图片来自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